为客户提供满意的

富有价值的工程咨询服务

首页新闻中心新闻资讯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年轻团队
更新时间:2013.05.02
浏览次数:325

——上海中心监理项目部掠影

上海中心大厦,这座万众瞩目上海新地标建筑正以三天一层的速度渐渐拔起于城市的东方。在这个特大型、多功能的超高层建筑的项目建设过程中,汇聚了国内一流建设各方的一流建设团队,被戏称是“豪华阵营的皇家马德里”。就是在这样的项目里,有一支年轻、高素质的队伍是那么的显眼、不容忽略——那就是上海中心项目监理团队。在建设迄今的53个月的1500多个日子里,这些监理工作者们认真学习、不断创新,积极摆脱传统习惯、努力回归监理初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打造出一支年轻的学习型监理团队。

充分策划确保落实 科技投入提升能力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7万平方米,建筑高度约632米,结构高度约580米,地上121层,地下5层。作为一项特大型综合体项目建设,上海中心项目的建造工艺居于国内乃至世界领先,钢结构、幕墙等专业技术标准都有突破常规之处,但是由此也带来了许多技术上的难点:超高层高层项目,结构形式复杂,核心筒、主楼外围错层施工,钢结构安装精度要求极高;主楼钢构件众多,构件形式复杂,高强度、超厚钢板应用较多,钢结构制作、安装难度极高;外幕墙不同于传统的幕墙上下一致的排列,每一个单元板块都是上下错开按一定规律进行排列,且每一个单元板块的尺寸均不相同,如同盘旋上升,内幕墙中有38%的面积为防火幕墙;设备机房分布点多面广、设备种类多、数量大,系统齐全、垂直分区多等。

针对这些技术难点,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仅仅依靠传统的现场监理工作不能够满足本工程的高标准要求,为此建科咨询上海中心监理项目部提出了“充分策划,样板先行,及时总结”的工作思路,对关键技术工作,结合科研成果进行事先策划,编写监理方案和实施细则,并在项目实施前进行充分的交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持续提升监理的工作能力。在监理过程中,项目部一直强调:任何分项内容开工前,必须有完备的技术方案,并严格按程序进行审核和论证。在现场,他们严格按批准同意的方案,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各项安全生产保证措施,确保技术方案的有效落实。

与此同时,该项目部在开展常规的监理工作之外,加强了对关键技术环节的监理投入,开工至今,光设备仪器投入就超过了60万元,其中仅全站仪一项就投入23万元。另外,为了提升建科监理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项目监理部还开展了多个科研课题配套项目,已经立项的就有“超高层绿色建筑施工监理与风险控制技术研究”、“上海中心大厦超大超深基坑施工监理控制方法和体系研究”、“基于BIM实施的工程咨询服务体系研究与应用”、“BIM技术在工程监理中的应用研究与示范”等7项课题,目前已经完成其中2项。

科研成果实际应用 方法创新提高效率

上海中心是地标工程,更是创新工程,用创新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始终是这个监理团队一直坚持的目标。该团队一直根据不同阶段的进展,改进和调整自身监理工作方式,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效果。

该监理项目部不断努力进行监理工作方式的拓展,采用科研课题与现场监理工作紧密相结合的方式,现场团队积极参与研究,进行实测实量数据收集统计,通过数据整理分析方式,对各分项研究内容进行支持和说明。同时,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工程实践,在各分项工程的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效果,例如在课题研究中,裙房逆作法分项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目前开展的裙房施工中,对立柱桩偏位、沉降和变形控制等都采取了针对措施;又如深基坑课题研究方面,经过事前进行风险识别,形成的控制措施对工程实践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已经形成了系统的作业指导书;再如数字模拟预拼装技术已在驻厂监理中得到应用,保证了质量,又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项目监理部还积极开发基于BIM的监理信息平台,将传统的监理工作可视化、信息化、平台化,充分开拓新的信息化工作方式及手段,实现工程监理对项目的动态控制、及时预警和可视化监管,将监理工作生成的信息添加到项目信息模型中,实现对工程项目的有序、高效管理。目前,该项目监理部和业主、建科院联合开发的Our-BIM的工作平台正在研制过程中,计划今年6月上线,开通以后将通过建筑信息模型和管理平台进行信息记录及向各方展示,进行监理信息管理,以此提高管理效率,并在平台中预留了其他参与单位的接口。与此同时,该项目监理部的BIM工作组也在考虑将BIM与数码设备相结合,实现数字化的监控模式,更有效地管理施工现场,尽早发现安全质量隐患。目前全景扫描的信息录入工作也同时在进行过程中。

根据计划,今年上半年是本工程外幕墙钢支撑结构施工的关键阶段,项目部重点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全过程跟踪了解,尤其是在环梁的安装精度方面,对精度进行测量、分析数据,为后期现场板块安装精度的控制提供控制依据。结合BIM系统技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的方式收集模型的点云数据,将点云模型与过程实测数据对比,为精度控制提供了有力依据。

创建年轻学习团队 努力回归监理初衷

这是一支年轻的高素质团队,还是一支脱离了传统监理做法、却又努力回归监理初衷的团队。在项目建设初期,监理项目部27人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即使是项目全面铺开的今天,该监理项目部内49名监理工作者,40岁以下的人员也达到了62%,其中90%以上为大专及以上学历。

针对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复杂大型的特点,这支近50人的监理团队,其数量之多,在同类项目中实属少见。为确保整个项目部充满凝聚力、团结一致,做到思想一致,行动一致,该监理项目部从加强制度管理出发,提出了“文化引领,创新实践”的工作理念,将“规范、进取、学习、创新、实践”的文化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为了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项目监理部一直将创建学习型团队作为项目工作目标和常态管理的一部分。工程开工建设以来,保持对员工的培训交底,共进行内部专题培训21次,组织交底会32次。

“目标明确,坚持原则,努力使工作回归到监理最初设立的初衷”,这是项目部提到的最多的一句话,而这个团队的确也时刻围绕着“规范是怎么要求的”、“监理工作回到原点”的方向及要求努力着。与此同时,针对工程进行,每年监理项目部还提出不同的激励目标:从“筑精品工程、树监理标杆”到制度管理的“适时调整‘变与不变’”,从倡导文化的“文化引领、实践创新”到科研探索的“夯实脚步‘探索、积累、成长’”,每一年强调不同主题,每一年有不同工作重点和新举措。

在这样的氛围中,在这样的团队中,每一个人都在体验、都在成长、都在进步。30岁的郎灏川是08年第一批进项目的年轻人,刚进工地的从事的还是最基层的监理员工作。上海中心是他硕士毕业参加工作后所做的第一个工程,最早在桩基工程中十足体验了一把“三班倒”的辛苦。经过几年的磨练,目前他已担任总监代表,综合组的负责人。

28岁的李想是安全监理工作团队的负责人,被大家笑称拥有“周二综合症”。原来周二上午是监理项目部的工作例会,在会上,他必须提前预演周三上午整个项目安全例会上的监理安全工作总结。在他看来,周二的预演比三周正式汇报更紧张、要求更严格。无论是从总结的材料内容还是PPT的制作细节,总监总能提出很多不足。“去年我被骂了整整一年。”李想回忆起去年的工作不好意思的说。可就是这样,他的工作态度及每周例会上的总结得到了参建单位的认同与赞扬,而他也被监理项目部推荐为2012年度的先进个人。

29岁的杨贵明被大家亲切的称为大男孩,高高大大的个子说话仍容易脸红。然而这个腼腆的大男孩在工作上却毫不含糊,作为专业测量工作人员,为保证幕墙安装的质量,他对每一个预埋件都要进行精确的测量。与此同时,由于幕墙安装对精度要求非常高,所以对每次测量的预判、数据分析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杨贵明说,在这个团队中,他感受最深的是工作较真和不断学习。即使像现在这样的努力他还觉得不够,平时依然经常回校就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请教自己的导师。

27岁的吴天华是BIM工作的负责人,他也称自己是被批评的最多的一位之一。由于BIM技术在中国刚刚起步,可以借鉴的东西不多,尚属于摸索阶段,吴天华所作的每一步工作都是探索的结果。“领导给了我一个平台,一个目标,但每次我还是做的不够好,吃了批评。”在工作例会上,他常被指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似乎考虑的还不够多不够好。但私下里,吴天华对BIM技术有着个人的见解,还有着各种新的念头,手机里的小软件、流行的新技术他都拿来做研究。“BIM只是一种方法,如何影响改变我们传统理念和工作方式才是最重要的。”他如是说。

就是这样一个集体,就是这样一支队伍,踏实而努力,2009、2010、2011、2012年,该监理项目部连续4年荣获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立功竞赛“先进集体”称号;与此同时,2011年还分别荣获了“年度优秀监理示范项目部”、 “上海市学习型班组示范点”及“上海市优秀青年突击队”等称号。

上海中心监理项目部每一位员工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从上海中心项目建设的标准、要求,还是从它建设的意义,抑或是整个参建团队的组成上来看,监理团队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工作”,所以每一步都认真再认真,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懈怠。这个团队走到今天,我们看到了它的不断提升和成长,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见证这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年轻团队”与上海中心一起“长高”。

企业征信公司

徐逢治

上一篇:公司举行企业文化主题培训 下一篇:学先进 促交流 助跨越

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 电话:021-64687800

  •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5号1号楼2楼